引言
四達時代是一家有著20多年發展歷程的廣電企業,但是,其在追逐大數據的腳步上卻從來沒有放慢過。2015年12月12日,在永洪科技2015年度用戶大會上,四達時代大視頻事業部產品經理齊燕海在主題演講《廣電經營分析平臺建設-基于永洪BI工具的業務實踐》中談到,通過探索出“數據模型+分析工具=自助分析”的模式不僅擺脫了報表困局,還為四達時代構建出經營分析平臺,也讓四達時代開始規劃更遠大的企業大數據發展前景。
四達時代背景
四達時代,1988年成立,注冊資金1.067億元、資產規模20億,現有員工1800余人,中國廣電行業極具實力的系統集成商、核心技術提供商、網絡運營商,國內唯一一家擁有有線電視對外承包工程資格并真正在國外投資運營的公司,現有與國內網絡公司的合資公司5個,海外獨資公司四達非洲傳媒下轄子公司11個,曾連續五年躋身“福布斯中國潛力企業排行榜”,即將IPO上市掛牌。
1.擺脫報表的困局
不管是什么數據,最終的落腳點都是通過報表看到你想看的數據。所以我今天分享想從報表的困局說起。
四達時代一直在做產品和技術支持的工作。由四達時代開發的BOSS系統(Business &Operation Suppurt System,業務運營支撐系統),在國內有五六家用戶,遇到很多的問題就是報表的問題。業務系統已經支撐起來了,流程已經有了。但是領導時時刻刻要一些數據,比如有多少用戶,收了多少錢,往往最后一公里是四達時代的難題。
報表數據永遠是四達時代的一個痛點。四達時代經常感到艱難的事情是,客戶的報表計劃都排到了兩三個月之后,才能把這個計劃提供出來。這種情況,客戶往往會有一個部門或者有幾個人承擔表面的決策,不停地從系統里用各種辦法提取數據,最后可能甚至由四達時代的一些售后同事幫助客戶提供一些腳本做報表。
有人會問:為什么不用報表軟件?因為四達時代實在等不急了。很多報表排計劃都排到了幾個月之后。從四達時代這樣產品化的公司來看,往往一個報表提出需求到最后交付需要六個步驟,首先是客戶提需求,售后人員會反饋,接著是到了研發環節會有需求的分析,報表的設計開發,以及報表的測試,最后到報表的上線。做軟件的企業都有這種流程。
我們都知道,在信息傳遞的過程當中,每一個環節都面臨著信息的損失,一個報表的需求,從用戶設想的需求,到最后拿到的需求可能已經不是原來想要的東西了。這種情況下帶來的問題是交付周期長。一個報表走完流程,我印象當中最好的情況,一個月能夠交付一張報表已經是非常高的效率了。從開發完到最后上線完,中間的開發過程可能就得持續一到兩周,上線完了以后的報表就需要標準化程度比較高一點的軟件企業呈現給客戶。但是,一些軟件企業的標準化并不高,同樣一個目標在另外一個客戶那里就不可用。
天天在做數據,經過了這么多困難以后,但是,報表團隊的人員往往還是很沒有成就感。而且報表對人員素質的要求還是比較高,得懂底層的數據結構,還得懂業務。報表團隊的員工很難受,耗時、耗力、耗成本,結果是客戶不滿意,員工也不滿意。四達時代從做軟件開始就一直存在這樣的問題,后來四達時代經過探索以后,找到了一條擺脫“困局”之路——自助。
客戶不是想要報表嗎?既然經過了那么多環節會導致最后呈現的報表與客戶當初設想的不一樣,那么就由客戶自己拿著數據和工具來做報表。這樣,四達時代把原來的六個步驟精簡成四個步驟:提出問題、分析數據、固化報表和發布上線。這四個步驟執行得好,客戶一個人就能完成。如果客戶覺得某些數據價值,就把它們制成報表部署到平臺上。如果某人技術弱一點,再給他配一個技術稍微好一點的兩個人搭班就可以做報表了。四達時代采取的策略就是:通過減少中間的環節加快報表的交付周期。
另外一個價值是平臺與定制分析。雖然分析的視角不一樣,但是底層的數據應該是一樣的,都是基于已有業務數據來做的報表。這么一做以后,對四達時代來說是研發和售后可以優勢互補。
一句話總結:報表不是目的,分析才能產生價值。
因為對于客戶來說,分析的是價值,而不是報表。四達時代以前把報表作為目標,而忘了追逐目標的目的是什么,現在四達時代明白是為了幫助客戶從報表里面提煉出分析的價值來。
具體怎么做呢?這需要一個探索的過程。做自助分析之前四達時代也提了很多思路,例如通用報表、通用查詢等,一堆的通用工具扔給客戶之后,他仍然做不到。其中,缺少了兩個關鍵的因素:數據模型+分析工具,才能等于自助分析。
2.數據模型+分析工具=自助分析
下面就來重點說說數據模型。我對維度建模的理解——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簡單易懂。
怎么樣簡單呢?如圖左邊是傳統的建模方式,這是實際的表結構。這幾個表基本上能夠描述出較為全面的繳費信息和過程。如果要讓客戶理解這個表結構,沒有點技術功底肯定是做不到的。如果右邊是對等的繳費維度模型,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新型模型。維度模型中間就是繳費的一些維度和指標。這個表可以用一句話解釋,只要能想到的繳費都能在這個表里面找到。這個表看起來非常簡單易懂。客戶不管懂不懂技術,至少能理解這件事。維度模型里面的每個維度或者每一個表都代表了一個完整的業務過程。
四達時代用維度建模做過一個實例分析。四達時代要統計高清的用戶和標清的用戶,一個簡單的代碼片斷就能夠把這個數據查詢出來。這個代碼片斷放在這,告訴大家這種代碼是非常簡單的,有規律的,代表自動化、圖形化的。但是,如果代碼非常簡單,很難實行自動化和圖形化。
但是,如果四達時代維度建模做得好,最終可以形成這樣一個結構——把每一個業務過程想象成一個立方體,在BI里面叫做數據魔方,這里面既含有業務系統的數據,每一個業務系統都能夠抽象出若干個魔方。每一個系統里面應該有20個到30個魔方就夠用了。后期,再有外部數據也可以放進來一塊使用。比如說呼叫中心的回訪數據。之所以考慮放在一起,四達時代是為了統一分析,有對比才能產生一些分析的結果。
從研發角度來說,四達時代專注打造通俗易懂的產品,產品的分析程度決定了用戶分析的高度。在建設數據倉庫的時候,維度建模不能一步到位,把業務系統的數據一下子加入到維度模型上。要求簡單,靈活性會很差。所以,四達時代需要一層一層把它匯總下來,每一層解決一個不同的問題。那么,細節要解決什么問題呢?數據的完整性,數據的靈活性,這里面數據不能冗余。再往上,四達時代剛才說的那些數據模型,是直接用戶要使用的,它要解決一個易懂性的問題,必須讓用戶很容易理解。所以,在靈活性上會做一些妥協。
四達時代現在數據建模的過程實際上是需要給這些數據編一個目錄,指導用戶通過提煉工具把他們提煉成金磚。四達時代是從大量低密度的數據里面提煉出有價值的東西,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歸到數據分析,仍然做成數據的建模使用。
講完了數據模型以后,再說分析工具。在與客戶交流時,四達時代會跟他們說,四達時代可以提供一種分析工具,上面有各種數據可以做圖,可以做表,進一步做數據分析。BI工具的價值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讓數據看得見、摸得著。
3.我感受到的永洪BI三大特點
通過永洪BI在廣電經營分析平臺建設中的應用實踐,讓我對永洪BI有了更深的認知。
第一個是高效。永洪BI做報表的時候基本上可以做到行云流水。我構想的思路直接通過數據的拖拽就能看到結果,執行的效率可以做到秒級響應,與我的思想速度基本上能夠匹配,不會等半天才有回應。這對于分析過程非常重要,數據分析師不會因為系統不及時響應而被打斷。
第二個是易用。推薦永洪BI產品的時候,四達時代跟客戶講的是客戶要自己掌握這套工具,自己做分析。初期,一些客戶已經在自己使用了,但是還是有一部分需要輔助才會使用,計劃下一步讓大部分客戶自己都會用,最后讓人人是分析師,利用永洪BI,每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的分析。
第三個是數據可視化。對于企業來說,領導都希望看到更加易懂、可視化的分析結果,它對于決策分析更加直觀和高效,而且可視化的效果也更加炫酷、更加提升企業的形象。
一句話總結:永洪BI可以讓所有的人都成為數據分析師,這是可以讓四達時代夢想成為現實的保證。
4.產品規劃遵循的思路:先做固定報表
最后講一點四達時代的產品規劃。四達時代在演進產品的時候遵循著這樣一個思路:先做固定報表。因為,四達時代覺得固定報表是過去運營經驗的一個積累和沉淀,不應該拋棄,而且傳統企業很看重報表。雖然他們的理念不一定想的那么超前,但是他們是對的。經過證明,固定報表是可以輔助分析的,所以四達時代要先把固定報表做出來。這屬于固定報表階段。
雖然,四達時代能夠通過固定報表看到過去發生了什么事情,但是為什么發展了這么多用戶,為什么收了這么多錢,報表是看不出來的。這是四達時代目前這個階段正在促進的。以上屬于數據分析階段,這里強調的是數據多維分析。一句話,用戶要參與到這個過程當中來,不要讓他只看到最后的報表。
接下來,四達時代除了要關注離線數據,也要關注實時數據。所以,四達時代進入了狀態監控階段,監控當前的數據。同時,四達時代還要對未來的數據進行預測,讓四達時代的運營政策更加有預判性,四達時代可以做預測和推薦,這是未來的事。
目前,四達時代的產品路線分為三個階段,發展的策略是“單點突破,由內向外”。
第一階段是智能報表,希望達成的目標是“讓人人都能夠成為一個分析師,每個人都能做一些數據分析的工作,至少初期能數據分析需求提得更加靠譜一些。這個階段是培育用戶的階段,以具體的業務系統為導向。
第二階段是企業數據倉庫,四達時代需要把企業的內部數據或者叫做內部其他的業務系統之間打通,即以前一直在講的把“煙囪”式結構打平了,打通數據孤島。
第三階段是企業大數據,把企業外的數據和企業內的數據實現互聯互通,最后進入大數據階段。當然,這個階段更多是要實現實時的預測風險、輔助決策。
四達時代構建大數據平臺的架構的目標是,既要支撐單個業務系統的離線數據分析的整合,也要支持互聯網外面實時數據的整合;既要實現企業內部的經營分析,也要實現預測、推薦,更高級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