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專訪】今年6月份Salesforce宣布對Tableau收購,掀起了對BI的一波討論。BI巨頭都難逃收購的命運,這為BI市場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
“BI”百度搜索指數(左)和“BI”百度資訊指數(右)
打鐵還需自身硬,無論是面對技術層面隨著大數據、AI等技術的發展與BI不斷融合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還是針對市場并購整合,每個BI廠商都有自己的堅持與應對之道。
“對收購這個事件本身,我們其實沒有預料到它的發生,但是我們并不是很驚訝。”永洪科技技術負責人邵文龍告訴IT168,永洪科技對行業和自身發展有自己的理解與規劃,一如7年前大數據火熱的時候,他們選擇了BI。
從Tableau被收看BI變天了?
在永洪科技看來,Salesforce收購Tableau是一件意料之外但卻情理之中的事,邵文龍認為Salesforce這樣的云廠商一直不斷通過收購突破自己的邊界,打造一個更加完善的生態,把更多垂直的鏈條打通,因為在每一個垂直賽道做好都不容易,從研發到營銷其周期很長,實際上Salesforce 在2014年推出了自己的BI產品Wave Analytics,最終放棄轉而收購Tableau也足以說明Tableau的優秀。另一方面,垂直細分領域的領軍者很容易成為潛在的收購對象,Tableau作為業界領頭羊接受被收購是多方面的因素,有意外但更多是尊重和理解。
永洪科技技術負責人邵文龍
不過這次收購并不意味著BI的式微,尤其是國內市場企業數據底子參差不齊,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這次收購還是為永洪科技帶來了更多積極作用,邵文龍指出未來要更加堅持獨立自主,一方面在快速增長的行業里站穩腳跟,另一方面面對未來的變化有應對之力。
BI(Business Intelligence)即商業智能,由Gartner在1996年提出,指的是利用數據倉庫技術、聯機分析處理、數據挖掘和數據展現技術進行數據分析以實現商業價值。經過20多年的發展,加上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融合,BI已經由傳統IT驅動轉向業務驅動,由靜態的報表分析到智能分析預測,簡單的可視化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Gartner預測到2021年,具有智能數據探索分析功能的新型BI和分析平臺的用戶數量將是不具有智能數據探索分析功能的產品和平臺的兩倍,并且將創造兩倍的商業價值。
永洪科技提出了BI、大數據、AI三者融合理念,三者的融合將降低BI平臺的使用門檻,放大數據的價值。
“永洪科技利用AI技術可以實現全鏈路的自服務數據準備工作,大幅增強了可視化分析能力。同時,其分析引擎內置AI深度分析算法,通過可視化工作流的方式,可以進行預測式分析。在金融、物流和公安等領域,專家+AI的應用模式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愛分析合伙人&首席分析師李喆日前發布《中國BI商業智能行業發展報告》時如是說。
實際上在其創立之初,就走了一條不同的路,彼時以Hadoop為主的大數據開始在中國火熱,永洪科技定位在敏捷BI,走出了與本土的帆軟以及國外的Tableau不一樣的路。
從工具到平臺,從部署到云端
2012年永洪科技成立,主打敏捷BI,創始人&CEO何春濤在BI方面有多年的積累,選擇了熟悉的賽道,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何春濤發表在《中國計算機報》上的文章中指出,傳統BI系統有很多短板,一是由多個單獨產品組成,總體擁有成本高;二是上線周期長;三是完成系統計劃之后,實施人員開始從前往后的瀑布式實施,但是,每一步都涉及到比較“重”的數據形態,轉變不夠靈活。
而對于傳統BI面臨的這些短板,敏捷BI都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永洪科技所理解的敏捷BI不只是可以迅速部署實施,更重要的是其數據分析過程都是實時運算反饋,但是數據量越來越龐大,只靠與數據庫直連做數據處理能力有限,永洪科技推出的Z-Suite自帶分布式高性能計算引擎MPP進行了差異化打法同時也為其贏得了客戶。
2013年底Z-Suite迭代到3.0版本,當時一家省級中國移動公司找到永洪科技做流量分析,其單日數據量高達40T,很多公司都無法支撐。永洪科技憑借其分布式高性能計算引擎MPP,做了一系列優化后順利承接起來,隨之而來也得到中國電信等客戶的青睞。
隨著服務的客戶越來越多,永洪科技發現越來越多的客戶需要一站式解決方案,但是國內企業數據底子參差不齊,金融業、高端制造業、互聯網行業還比較好,而零售業以及其它行業,有的客戶還是紙化辦公,有的需要構建數據倉庫,有的可以直接做數據分析,這樣的參差不齊是中國數據底子薄弱的一個重要體現,這需要更多的產品去服務,更需要一個平臺。
2017年對于永洪科技來說是具有里程碑式的一年,永洪科技推出了一站式大數據分析平臺,完成了從工具到平臺的飛躍,組建專家團隊,以產品+專家咨詢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與此同時,梳理自己的戰略定位聚焦中大型KA客戶,推出SaaS版本,面向SMB客戶推出了X-Suite版本,并開始基于客戶的需求穩妥布局AI。
緊接著在2018年永洪科技推出了基于Hadoop開源的數據倉庫平臺Z-Data Hub,在日前發布的Yonghong Z-Suite V8.5.1中,用于流程、填報的Y-Reporting告別了第三方集成,換上了自研的產品可以和自身產品更加無縫的融合。
實際上2018年永洪科技的產品矩陣Z-Suite、Z-Data Hub、Y-Reporting、BI SaaS、X-Suite已經成型,完成了從中大型KA客戶到中小企業客戶的覆蓋,并在銷售方式上進行了區分,服務中大型KA客戶以直銷為主,在中小客戶方面以渠道伙伴的方式進行延展滲透,同時面向未來的SaaS也做了布局,雖然現在付費客戶中SaaS的比例只有1%,但是比例正逐步提高。
AI是未來但“數據挖掘并不總是帶來價值”
進入2019年,企業不再滿足于一般的報表與敏捷式圖表,以BI平臺為基礎的一站式大數據平臺,成為新的趨勢,AI、大數據、BI相互融合,不再局限于分析,永洪科技的一站式大數據平臺是集成業務咨詢、數據管理、深度分析、數據可視化、數據決策等流程,能夠提供完整BI解決方案的通用性平臺。通過配置不同的行業/企業模板,一站式大數據平臺可以靈活、方便的實現行業/企業BI平臺的功能。
隨著IoT、5G等發展,更多的數據在線帶來更豐富的數據,所帶來的價值和挑戰都很高,歐洲科學院院士漢斯說過如今信息復雜度之高已超人類認知極限,需要通過AI助力企業決策。
根據Gartner的數據,到2020年,自然語言生成和人工智能將是90%的現代BI平臺的標準特征。
AI的加入將BI帶到一個新的階段,可以進行數據挖掘預測為企業帶來價值。邵文龍認為BI可以作為一個工具使用,但是AI的數據挖掘預測需要有數據的沉淀才能應用起來,而更關鍵的是讓AI的算法與業務更好結合。在永洪科技的客戶中有一個核電廠,眾多發電機上的繼電器因為是高壓容易打火燒壞,一個繼電器大概3000元,每年替換成本很高,永洪科技通過提供一站式大數據分析平臺為其積累相關數據,加上行業專家的咨詢指導,AI預測分析將繼電器使用情況的判斷準確率從60%多提高到將近80%,繼電器的年更換率有了明顯的下降,為客戶降低了成本,創造了價值。
業務、產品(含AI)、專家三位一體才能更好的為客戶服務,眾所周知AI需要結合場景才能落地,每個行業都有其特性,在追求規模化的時代,也要考慮規模化的定制,這便體現在AI場景解決方案的復用性,從企業到行業的復用性以及從一個行業到另一個行業的復用性,尤其是中大型企業定制化需求高,需要創業者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平衡。永洪科技的對策是客戶的需求不全照單全收,先做一個行業調研探查行業需求情況,去做有普遍需求的場景。
但是AI并不是萬能的,“數據挖掘并不總是帶來價值。”邵文龍強調,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偶然性很強,比如有一家企業向海外出口鏟雪車要預測產品銷量,其鏟雪車生產周期需要三個多月,但是鏟雪車售賣情況隨機性太強,下雪后好賣,預測銷量情況相當于預測三個月后的天氣,根本無法預測。另一種是預測樣本太少。比如國內一家手機廠商預測銷量調整庫存,該手機廠商年銷量幾十萬臺,具體到全國的售賣點有時候一星期賣一臺,備貨一臺,如果賣不出去就造成壓貨,如果一星期賣兩臺庫存不夠,只能做到省級預測,具體零售點的銷售預測需要企業自己判斷。
永洪科技給人的感覺是專注而理性的,面向未來會繼續發力AI以及SaaS,邵文龍明白SaaS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AI雖好也會按照客戶的需求去做,其核心仍然是敏捷BI處理分析,核心客戶也依然是中大型客戶。目前其客戶覆蓋到電信、金融、零售、制造業、廣電、政府等行業,獲得了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信銀行、格力集團、寶寶樹等5000+企業客戶的認可,并在2016年獲得騰訊領投的2億元C輪融資。
在2018年4月一次產品升級后,邵文龍在朋友圈轉發了相關的文章為研發小伙伴打Call,“以夢為馬,譜寫華章!”而中國的BI市場也等著永洪科技們去譜寫華章。
永洪BI
更敏捷、更快速、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