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初,在不到一周時間里,BI與分析領域連續發生兩起重大收購,深刻地改變了行業格局。
6月6日,谷歌在官網上發文宣布,谷歌已經簽署了收購Looker公司的最終協議,Looker是一家商業智能軟件和大數據分析平臺。預計收購將在今年下旬完成,收購完成后Looker將并入谷歌云部門。這筆收購的價格為26億美元,這也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繼2014年用32億美元收購智能家居公司Nest以來金額最大的收購案例,也是谷歌歷史上繼摩托羅拉(125億美元)、Nest(32億美元)以來的第三大收購案。
注:谷歌26億美元收購Looker公司
6月10日,Salesforce宣布了一則重磅新聞,旨在夯實其自己在數據可視化以及幫助企業解讀所使用和所積累的海量數據的其他工具方面的工作:以157億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購Tableau。
注:Salesforce 157億美元收購Tableau
近幾年,Gartner每年都會進行一項名為“CIO議程:確保數字業務基礎安全”的調查。對近百個國家的3000位CIO進行調查。下圖是2019年受訪CIO在科技投資增加或減少預算的比例。橙色代表準備增加投資,藍色代表準備減少投資。其中有7個領域在升溫,有3個領域在冷卻。
注:2019年受訪CIO在科技投資增加或減少預算的比例來源:Gartner
我們可以看到,2019年計劃在BI與分析領域追加預算的CIO占比高達45%,排名第一。在2018年同樣的調查報告里,BI與分析領域以19%排名第一。
BI與分析領域的產品和技術,是所有機構尤其是大客戶的必需品,是與ERP和CRM規模相當的市場規模。
回顧BI與分析領域,傳統IT巨頭和云計算巨頭通過收購完成布局的Case屢見不鮮。
我們整理出了這樣一些重大收購事件:IBM以50億美元收購Cognos,SAP以68億美元收購BO,Oracle以33億美元收購Hyperion,Thoma Bravo以30億美元收購Qlik,等等。這些標志性收購事件結束以后,大型的BI與分析廠商已經所剩無幾,幾大廠商中只有一直堅持不上市的SAS還獨立存續。
IBM、SAP、Oracle等IT巨頭各自以服務器、ERP、Database等優勢產品在全球市場獲取到數以萬計的大型客戶。通過收購BI與分析廠商并快速整合,她們可以在自有和收購廠商的既有客戶群體上交叉銷售新產品,以大幅提升客戶的生命周期價值。這也是為什么在21世紀初前后以IBM、SAP、Oracle為首的傳統巨頭紛紛在這一領域發起收購的主要原因。
注:傳統IT巨頭在BI與分析領域發生的重大收購事件
今年6月初,在不到的一周時間里,先是Google收購Looker,再是Salesforce收購Tableau。說說筆者對云計算廠商發起收購的看法:
1. BI與分析是數字化的核心業務。基礎設施、IT業務、數字化是三級火箭。從基礎設施到IT業務再到數字化,這是云計算客戶的必然需求。目前的云計算廠商,最強的是基礎設施,其次是IT業務,數字化最弱。
2. 從研發到營銷鏈條太長,通過生態建設將很難完美解決核心業務。要形成高度一致的投入目標,淺耦合的生態合作很難有好的效果,所以核心業務要么自研要么收購實現自有。
3. 核心業務如果選擇自研路線,長期的投入、用戶心智缺失和跨云計算都是巨大的鴻溝,導致走自研路線很難。以BI與分析為例,Salesforce也有自己的BI與分析產品Wave,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Wave擁抱Tableau。在當下的云計算巨頭中,只有Microsoft自研成功,前提是她擁有Excel且在BI與分析領域堅持自研數十年,其他巨頭都在通過收購解決這一問題。
4. BI與分析又是硬通貨,也就是說幾乎每個客戶都需要。買來就能整合,整合了就能變現,很容易實現1+1>2。
5. 國內云計算廠商發起收購將很快來臨,對永洪科技這樣的BI與分析廠商來說是挑戰,未來云計算服務將高度集中化,而擁有數字化產品的云計算廠商將主推自有產品,云計算廠商的中立性將不復存在。
2018年11月,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署(BIS)出臺了一份針對關鍵技術和相關產品的出口管制框架,其中就包括可視化、自動分析算法、上下文感知計算在內的大數據分析技術。
注:美國將14個領域的產品和技術納入出口管制目錄來源:CCTV
在貿 易摩擦尚且看不到終止的今天,中國廣大用戶已經深深感受到,選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更為踏實,中國廠商也清楚的知道,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更穩健。這為大數據時代誕生新巨頭間接地提供了條件。
BI與分析作為數字化的核心業務,在這一主賽道上,必將跑出新巨頭。作為BI與分析領域領跑者,永洪科技希望擔當好企業客戶數字化轉型合作伙伴這一重要角色。
永洪BI
更敏捷、更快速、更強大